等你参赛!玉门市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来啦!
日期:2025-04-27 发布者: 压铸模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科学普及的重要论述和中办、国办《关于新时代逐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精神,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优秀科普作品创作,增强优质科普资源供给能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在全社会营造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促进全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持续提升,决定举办玉门市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地震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市融媒体中心。

  本次大赛活动面向全社会开展,全市各中小学、幼儿园,活动各主办单位积极组织参加,其他部门单位、社会组织和城镇和乡村居民均可上报参赛作品。

  本次大赛征集科普文章、科普动画、科普视频和科普摄影四类原创作品。分成人组、学生组两个组别,按作品类别分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和优秀组织奖。

  作品内容应注重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原创性、通俗性、艺术性、趣味性相统一,内容健康、积极向上,拥有非常良好的宣传效果。

  1.主要围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开展创作;

  3.动画、视频中的文字语言应为简体中文,配音和解说使用普通线.参赛作品一律为作者原创作品原件,严禁抄袭。作品不得侵犯他人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任何权利。

  1.科普文章。题材不限,文章尽可能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通俗易懂,单篇字数不超过2000字;

  2.科普动画。具体表现手法、制作的过程不限,作品时长为3至5分钟,分辨率在1920×1080像素及以上,作品大小在100至300M之间,使用MP4格式及H.264编码,字幕使用简体中文;

  3.科普视频。应为适合网络宣传的微视频形式,可以是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动漫等,视频成片(主视频)时长原则上不超过5分钟。可通过手机、相机、摄像机、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作品需使用4K模式,格式须为MP4或MOV/H.264(不接收带有水印的视频文件)。支持横竖屏多种形式,分辨率1080p以上,单个视频大小为100至300M之间;

  科普文章、科普动画、科普摄影作品每件限申报作者1人,科普视频作品每件申报作者不超过2人;学生科普作品每件辅导教师限申报1人。

  大赛主办方邀请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严格评选条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评审分为初评、复评、综合评定三个阶段。

  (二)复评。大赛评审委员会按参赛作品类别分组对所有初审合格的作品进行评审,确定入围作品。

  (三)综合评定。依据以上两次评选结果,由大赛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确定获奖作品等次。

  1.5月中旬公布玉门市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最终结果,举行颁奖仪式,为获奖单位颁发奖牌,为获奖个人颁发荣誉证书。

  3.获奖作品择优在广播、电视、网络及相关新媒体平台展示传播,扩大社会影响。

  以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题进行选题。

  1.科技前沿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量子计算、超级计算、光子与微纳电子、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生物育种、基因组学研究应用、合成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先进诊疗技术、生物安全关键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

  2.基础研究领域。含解剖学、生物学、生理学、流行病学、医学伦理学、传染病防治等医学领域;化学合成、化学结构、动力学和机理、化学测量和成像、化学理论、模型和计算方式以及环境化学科学、生命过程的化学等化学领域;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等物理学领域的科学原理揭示呈现。

  3.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及产业化、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打造、区块链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智慧农业及水利。

  4.服务人民生命健康。食品安全、公共卫生、膳食营养、自然灾害风险防控、安全生产、安全教育。

  5.关注社会生活热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中华文明考古新发现、科普科幻类影视文学作品。

  创新作品内容与展现形式,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融入创作,科普作品生产传播紧跟时代潮流、回应公众关切兼具人文关怀。同时,重视最新科技成果与突发热点事件,及时开展科普创作与传播,加强科普与公众、社会之间的联系,让社会公众理解科学,让科学广泛惠及社会公众。

  1.解读国家政策类。语言严谨准确,从科技科普和公众关切角度,通过科学视角解读乡村振兴、城市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制造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引导公众科学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2.解读科技成果类。语言通俗易懂,表述严谨准确,不夸大、不自贬、不误导;融入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注重体现所处理问题的难度和重要性、对国家与学科发展的意义,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及时了解前沿科学的飞速发展。

  3.跟踪社会热点类。语言通俗准确、生动有趣,开篇直入主题;从公众的关切出发,从科学视角看热点事件,以热点为载体普及科学知识,帮助公众形成科学思维能力。从公众的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大家熟悉但不了解的问题,进行科学地回答,注重体现科学趣味。

  4.宣传科学人物类。语言富有感染力,内容科学准确;重点挖掘科学家与科学事件所蕴含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科学精神,引导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感受科学和科学家的风采,让科技工作人员成为被尊崇和向往的职业。

  5.普及应急知识类。语言直白生动,内容准确详实;结合具体案例,创新表现手法,注重实用性与易懂易记性,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科普作品内容必须积极健康向上,无暴力、色情、涉毒等不良内容,不得与国家法律和法规相抵触。主题鲜明,具有较高的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和通俗性,要求受众明确,表达准确,具有科普传播的价值与意义。同时,作品内不得包含报送机构或个人隐私信息,不得包含广告宣传性质的标语。

  1.科学性。内容要符合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要求内容科学、线.思想性。主题思想和内容健康向上,反映时代主旋律,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3.艺术性。整体构思新颖,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有独创性和感染力;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有较高文化品位。

  4.通俗性。反映的科学知识应通俗易懂,受众容易理解与接受,密切结合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

  1.科普文章。可以是科学故事、科幻小说、科普散文、科学童话、科普诗歌、科普作文等,也可以是科普说明文(字数2000字以内)。围绕主题,以文字表现科普意图,要求科普主题突出,行文通顺,语句流畅,易被受众理解。要求作品标题及内容无明显错误,无抄袭剽窃,文献引用率不高于15%。作品标题使用黑体小二加粗,正文为仿宋小三号,行距28磅,以WORD或WPS格式提交。参赛作品文本形式为题目、作者、单位、正文均单列成行。

  2.科普动画。以形象生动的卡通动漫表现形式阐述科普知识、科学原理,画面清晰、流畅,普通话旁白发音清晰、标准,语言生动、活泼。具体表现手法、制作的过程不限,资料画面不超过20%,字幕旁白无错误,无参赛单位标识;作品时长为3-5分钟,分辨率在1920×1080像素及以上,比例为16:9,作品大小在100-300M之间,使用MP4格式及H.264编码,保证一般播放器能达到良好的播放效果;字幕使用简体中文,要求美观清晰。

  3.科普视频。以形象生动的画面表现形式阐述科普知识、揭示科学原理,画面清晰、流畅,普通话旁白发音清晰、标准,语言生动、活泼。具体表现手法、制作的过程不限,资料画面不超过20%,字幕旁白无错误,无参赛单位标识;作品时长为3-5分钟,分辨率在1920×1080像素及以上,比例为16:9,作品大小在100-300M之间,使用MP4格式及H.264编码,保证一般播放器能达到良好的播放效果;字幕使用简体中文,要求美观清晰。资料画面使用长度不允许超出总长度20%。

  4.科普摄影。摄影作品可以是单幅也可以是组照,组照不超过6张(组照题材统一,每个组照算1件作品);彩色黑白不限,能够正常的使用图片处理软件合理调整,但不得对原始图像进行合成、加减等影响作品真实性的改动;每件作品参赛时仅提交JPG格式文件,并提供作品名称、摄影地点、拍摄时间、文字说明;单幅照片不小于300DPI,文件不小于5MB;作者需保留含exif信息的原始格式文件(RAW格式为佳)。

  (一)参赛者必须拥有作品完整著作权,作品必须为原创,不得抄袭、盗用他人作品,如参赛作品版权存在纠纷和争议,由参赛者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主办单位保留取消其参赛资格和撤销授予奖项的权利。

  (二)参赛作品知识产权为参赛者和大赛举办方共有,主办单位将依此拥有获奖作品的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展览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改编权、翻译权和汇编权等权利。

  (三)参赛者能够按照主办单位要求对获奖作品做修改。已正式发表、传播的作品不得参加本次大赛,参加本创作大赛期间,参赛者不可将参赛作品授权第三方使用。参赛者选送的参赛作品一旦进入大赛评选环节,不得以任何理由撤回。

  (一)报送参赛作品时,科普文章需同时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科普动画、科普视频提交微视频,科普摄影提交电子版照片。

  (二)报送参赛作品的同时提交《玉门市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参赛作品汇总表》和《玉门市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参赛作品申报书》纸质版(一式两份)及电子版。

  (三)提交电子版、微视频作品时,应将文件名称修改为“参赛类别—作品名称—作者姓名”(中间用“—”连接,例如:科普动画—科普作品创作与传播的科学知识—文某某),并和其他材料一并打压缩包上报。科普动画、科普视频参赛作品压缩包还应包含作品所使用的同期文字、旁白、脚本等材料。



上一篇:一部讲马克思主义的动画全网播放量破千万